User:小太阳888/sandbox
莱茵少女
[edit]
关于赛马,请参见莱茵少女(马)条目。 莱茵少女是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出现的三位水仙女(Rheintöchter或“莱茵女儿”)。他们各自的名字是沃克琳德、薇昆德和弗洛丝希德(Floßhilde),不过她们通常被视为一个整体,并以一致的方式共同行动。在《指环王》系列中的34个角色中,她们是唯一不起源于古挪威埃达的角色。瓦格纳从其他传说和神话中创造了他的莱茵少女,最著名的是《尼伯龙根之歌》,其中包含了关于多瑙河的水妖或美人鱼的故事。
《指环王》歌剧中与莱茵少女相关的关键概念——她们对莱茵河黄金的监护存在缺陷,以及只有通过“对爱情的否认”这一条件,黄金才能从她们手中被夺走并转化为获得世界权力的手段——完全是瓦格纳自己的构想,也是启动并推动整部剧作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
莱茵少女是四个歌剧周期中出现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角色,既出现在《莱茵黄金》的开场和《诸神的黄昏》的最后高潮——她们从莱茵河中升起,从布伦希尔德的骨灰中取回戒指。她们被描述为道德清白,但他们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包括一些非单纯天真的情绪。她们既具有诱惑性又难以捉摸,与其他任何角色都没有关系,除了偶尔提到一个未指明的“父亲”外,也没有说明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与莱茵少女相关的各种音乐主题被认为是整个《指环王》系列中最抒情的主题之一,为整部作品带来了罕见的相对轻松和魅力。音乐包含重要的旋律和乐句,这些旋律和乐句在歌剧的其他地方被重新演绎和发展,以刻画其他角色和环境,并将情节发展与叙事来源联系起来。据报道,瓦格纳于1883年在威尼斯去世的前一晚在钢琴上演奏了莱茵少女的哀歌。[1]
来源
[edit]莱茵少女是《指环王》中唯一的角色,她们并不是来自《诗体埃达》或《散文埃达》——这两部挪威冰岛文献是北欧神话的主要来源之一。[2] 水中精灵(德语:Nixen)出现在许多欧洲神话和传说中,通常但并非总是以伪装的恶意形式出现。瓦格纳在编写他的《指环王》叙事时,广泛而松散地借鉴了这些传说,他的《莱茵少女》可能起源于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3]在尼伯龙根故事的一部分中,哈根和贡特尔邂逅了几位美人鱼或水精灵(中高地德语:merwîp;[4]德语:Meerweib)在多瑙河的水中洗澡。哈根偷走了他们的衣服,为了让他们回来,名为哈迪伯格的美人鱼做出了错误的预言,称哈根和冈瑟进入埃泽尔的王国后将获得荣誉和荣耀。但后来,另一条人鱼Sigelinde(瓦格纳将再次采用这个名字,以便在其他地方使用)告诉黑根,她的姑姑撒了谎。如果他们去Etzel的土地,他们会死在那里。[5][6]
该场景的位置有多种可能,但根据《狄德雷克传奇》(Þiðrekssaga)的记载,它发生在多瑙河与莱茵河(实际并不存在)交汇处。[7]此后注定丧命的战士们渡河的地点——默林根(Möringen)——可能是指位于多瑙河畔的默林根(Möhringen an der Donau),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是更靠东的格罗斯梅林(Großmehring)。[8]

这个故事本身与《指环王》剧情无关,但瓦格纳在《莱茵的黄金》开场场景以及《诸神的黄昏》第三幕第一场中均有所呼应。瓦格纳最初在其早期剧本《齐格弗里德之死》(后来发展为《诸神的黄昏》)中改编了这一故事,创作了三位未具名的水中少女(Wasserjungfrauen),[b]并将她们设定在莱茵河中,她们在此警告齐格弗里德其死亡即将来临。[3]后来,这些水中少女被设定为莱茵少女(德语:Rheintöchter),并被赋予了各自的名字:弗洛斯希德(Flosshilde)、沃克琳德(Wellgunde)和布朗琳德(Bronnlinde)。[9] 在瓦格纳从齐格弗里德之死出发、以倒叙方式继续创作时,他最终构思出整部剧的起始情节——阿尔贝里希盗取莱茵的黄金。瓦格纳认为,若只是单纯夺走无人看守的黄金,缺乏戏剧张力,因此他将莱茵女儿设定为黄金的守护者,并引入了“对爱情的否认”这一设定。 [10]布隆林德之后被改名为沃格林德(Woglinde),很可能是为了避免与布伦希尔德(Brünnhilde)混淆。[9]
瓦格纳也可能受到德国关于莱茵河的传说——洛蕾莱的影响。该传说讲述了一位因情失意的少女投河自尽,化为塞壬,以歌声诱使渔夫撞上礁石。[11] 此外,还有可能的灵感来源来自希腊神话与文学。在《莱茵的黄金》中,莱茵少女与赫斯珀里得斯(Hesperides)神话中的少女守卫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在两个故事中,三位女性守护着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金色宝物,而该宝物最终都被盗走。[12] 瓦格纳是埃斯库罗斯作品的热情读者,其中包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该剧中有由海洋神女组成的合唱队。学者鲁道夫·萨博(Rudolph Sabor)指出,海洋神女对待普罗米修斯的态度与莱茵少女起初对阿尔贝里希的容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13] 正如希腊神话中,海洋神女是海神俄刻阿诺斯之女,在北欧神话中,——尤其是在《诗体埃达》中——巨人般的海神埃吉尔(Ægir)也有九位女儿。其中一位少女的名字意为“波浪”(德语为“Welle”),可能成为维尔根德(Wellgunde)之名的灵感来源。[13]
瓦格纳的歌剧中并未揭示莱茵少女的来历,或她们是否与其他角色有所关联。与该系列中的大多数角色不同——后者通常通过血缘、婚姻或二者皆有紧密联系[c]——莱茵少女似乎是独立存在的。剧本中未提及将黄金托付给她们守护的“父亲”的身份。[14] 一些瓦格纳研究者认为,这位父亲可能是一个“至高存在”(Supreme Being),是沃坦乃至所有众神——甚至整个世界——的父亲。[15] 也有观点认为应从字面理解“莱茵少女”(德语:Rheintöchter),即她们是莱茵河之女。[16]
性质和属性
[edit]
有评论称,莱茵少女是整部剧作中“最具诱惑力却又最难以捉摸的角色”。[15]另有分析认为她们代表着“一种由幼稚幻想所引发的诱惑”。[17] 她们在剧情中本质上作为一个整体行事,呈现出一种统一却模糊的性格特征。除了弗洛斯希德(Flosshilde)在某些场合中表现出的轻微训诫,暗示其长姐身份,并且在音乐上通常由音色更深的女低音或次女中音饰演之外,其余角色并无明显性格差异。[15]在其1886年将《指环王》解读为政治寓言的著作《完美的瓦格纳信徒》中,乔治·萧伯纳将莱茵少女描述为“轻率、原始、半真实的存在,很像现代的年轻女士”。[18] 她们最初展现出的特质是迷人而顽皮,兼具天然的纯真;她们对黄金的喜爱纯粹出于其美丽本身,尽管她们知道黄金潜藏着强大的力量。[19] 然而,这种孩童般的天真只是表象;除了作为守卫者表现得极不负责任之外,她们在与阿尔贝里希互动中也表现出挑衅、讽刺与残忍的态度。[20] 当半神洛格报告莱茵少女希望沃坦协助她们夺回黄金时,婚姻女神弗里卡称她们为“水族孽种”(德语:Wassergezücht),并抱怨她们以“欺骗性的裸浴”引诱了众多男性。[21] 她们对齐格弗里德表现得迷人而充满挑逗性,[22] 但最终也展现出睿智的一面——她们给予布伦希尔德的忠告虽未在剧中明言,却意义重大。[23] 鲁道夫·萨博(Rudolph Sabor)认为,莱茵少女的个性融合了海洋神女的“善良本性”以及埃吉尔(Ægir)之女的“节俭”,后者甚至包括将人溺毙的冷酷意志。[11]
沃克琳德(Woglinde)在《指环王》中最早唱出的旋律,主要由无意义的拟声音节构成,如:“Weia! Waga! ... Wagala weia! Wallala weiala weia!” 这一唱段在1869年《莱茵的黄金》首演及1876年整部《指环王》首演时均引发评论,部分批评者讥讽瓦格纳的作品为“Wigalaweia 音乐”。[16]瓦格纳曾于1872年6月12日致尼采的信中解释称,“Weiawaga”一词源自古德语,与“圣水”(德语:Weihwasser)一词有关;其他类似词汇则仿自德语儿歌或摇篮曲常见的拟声词,例如“Eia Poppeia”、“Heija Poppeia”及“Aia Bubbeie”等。因此,这些唱词既象征莱茵少女的童稚纯真,亦寓意自然的神圣性。[16]
莱茵少女因失去黄金而感到深切而真挚的悲痛。在《莱茵的黄金》结尾,众神穿越彩虹桥前往英灵殿时,洛吉讽刺地表示,既然黄金已不复存在,少女们不如“沐浴在诸神新得的光辉中”。[24] 莱茵少女随即唱出严厉的哀歌:“温柔与真实只存在于深渊之中,”“虚伪与怯懦才会在那上方快乐。”[25] 在《诸神的黄昏》结尾一幕中,她们表现出冷酷无情,在夺回戒指后,将倒霉的哈根拖入莱茵河之中。[26]
莱茵少女是剧中唯一一个在结尾还明确突出存活的主要角色;尽管部分人物命运未明,但大多数均已毙命。[27] 尽管她们在四部歌剧中的出场时间相对简短,却是关键角色:正是由于她们对黄金的疏于守护以及对阿尔贝里希挑衅,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悲剧。瓦格纳本人设定了“放弃爱情”的条件,使得任何放弃爱情者可窃取黄金,并利用其铸造出拥有统治世界力量的戒指。由于戒指源于被盗的黄金制成,唯有将其归还莱茵少女并重投莱茵河,方能解除其所承载的诅咒。因此,失物归还的情节构成了瓦格纳复杂叙事中的统一主题线索。[2]
在《指环王》中的角色
[edit]《莱茵黄金》,场景1
[edit]
随着序曲音乐达到高潮,沃克琳德和薇昆德在莱茵河深处嬉戏。弗洛丝希德在轻声提醒姐妹们守护黄金的职责后加入她们的行列。此时,尼伯龙根矮人阿尔贝里希在一旁观察,呼唤道:“如果你们对我友善,我愿靠近。”[28] 谨慎的弗洛丝希德警告道:“守护黄金!父亲曾警告过我们有这样的敌人。”[29]当阿尔贝里希开始粗鲁地追求少女们时,姐妹们逐渐放松:“现在我不再害怕,我们的敌人已陷入爱情,”[30]弗洛丝希德说道,随即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戏谑游戏。沃克琳德假装回应矮人的追求,但当他试图拥抱时迅速游开。接着薇昆德接手,阿尔贝里希的希望陡增,直到她尖刻地回击:“呸,你这毛茸茸的驼背小丑!”[31]弗洛丝希德假装斥责姐妹们的残忍,并假意接受阿尔贝里希的追求,令他深信不疑,直至她突然挣脱,与姐妹们合唱嘲弄之歌。阿尔贝里希因欲望折磨,愤怒地在岩石间追逐少女们,她们巧妙躲避,使他滑倒跌落,最终气愤而无力地坐下。此时气氛骤变:一束突如其来的光辉照亮深水,一道神秘的金色光芒首次显现,映照出岩石上的莱茵黄金。女儿们唱出对黄金的狂喜颂歌,唤起了阿尔贝里希的好奇。沃克琳德与薇昆德在回应他的询问时透露了黄金的秘密:凡能以其铸造指环者,将获得无尽的力量。弗洛丝希德斥责她们泄露秘密,但担忧被忽视——只有弃爱者才能获得黄金,而阿尔贝里希显然正沉溺于情感,因而不构成威胁。然而她们的自信是错误的,受辱的阿尔贝里希决心放弃爱情,追求统治世界的权力。少女们继续嘲弄他的举动,他攀上岩石,口中咒骂爱情,夺走黄金后消失无踪,留下莱茵少女们跃入水中,悲恸地追随,哀叹失去的财富。[32]
《莱茵黄金》,场景4
[edit]当沃坦、弗里卡及其他众神开始跨越通往瓦尔哈拉的彩虹桥时,他们从莱茵河深处听到一曲哀婉的歌声——莱茵少女们正在为失去黄金而悲泣。沃坦感到既尴尬又恼火,命令洛格让她们闭嘴。但当众神继续前行时,少女们的哀歌再次响起,歌词中夹杂着对诸神冷酷无情的尖锐谴责。[33]
《诸神的黄昏》,第三幕 场景1
[edit]
数十年过去(至少已历两代),在莱茵河流经的一处偏远森林山谷中,仍不老不死的莱茵少女继续为失落的黄金哀悼,并向“太阳之女”祈求派来一位勇士,将黄金归还给她们。齐格弗里德在打猎途中迷路,号角声响起,他随即登场。少女们以一如既往的嬉戏姿态迎接他,并表示愿意为他指路,但前提是他必须交出手上的戒指。在一番调情般的对话之后,齐格弗里德似乎真诚地表示愿意将戒指赠予她们。但此时,原本天真调皮的莱茵少女们突然语气一变,变得严肃起来:她们警告齐格弗里德,若不将戒指交出,他将在当天死去。然齐格弗里德天生无畏,断然拒绝这带有威胁意味的劝说,并坚定宣称:“就算我的命只值一根手指,你们也休想从我手中拿到这戒指!”[34]少女们对他的愚昧不屑一顾:“再见了,齐格弗里德。一位骄傲的女子今天将成为你的继承人,蠢货!她会更愿意听我们的。”[34]齐格弗里德并未意识到她们所指的是布伦希尔德。少女们随后游离而去,留下满腹狐疑的齐格弗里德反复思索她们的话,并承认自己几乎就要被其中任意一位诱惑所打动。[35]
《诸神的黄昏》第三幕 场景3
[edit]在最后的独白中,布伦希尔德向莱茵少女表达谢意,感谢她们给予的“良言忠告”。少女们显然已向她透露了齐格弗里德遭到设计与背叛的全过程,并指出唯有将戒指归还至莱茵河中,方可解除其所带的诅咒。布伦希尔德唱道:“你们渴望之物,我将赠予你们:从我灰烬中将它取走。火焰……将净化戒指上的诅咒。”[36]她嘱咐莱茵少女将戒指“好好守护”,随即纵身跃入齐格弗里德的柴堆火焰之中。大火随之猛烈燃烧,象征着诸神的毁灭。而当莱茵河泛滥,河水淹没舞台之际,莱茵少女浮现水面,游向戒指。哈根因觊觎戒指,高喊剧中最后一句台词:“离戒指远点!”(德语:Zurück vom Ring!)[36]却被沃克琳德与薇昆德合力拖入莱茵河深处。弗洛丝希德则夺得指环,高高举起,随后与姐妹们一同围绕旋游,直至莱茵水缓缓退去,一切归于宁静。[37]
《莱茵少女》的音乐
[edit]与莱茵女儿相关的音乐被瓦格纳评论家詹姆斯·霍尔曼(James Holman)称为“戒指中的开创性音乐”;[38]亦有其他评论指出其旋律相对优美、宁静,为全剧带来片刻的轻松与魅力。[39]在沃克琳德于《莱茵黄金》第一场开头所唱的莱茵之歌中:“Weia! Waga! Woge, du Welle,...”,其旋律采用五声音阶,音符包括降E、F、降A、降B 和 C。[40]该旋律以两个音的下行音程开始(F 接着降E),此音型贯穿整个《指环王》系列,成为多种音乐动机的核心构件。[38]此旋律在《莱茵黄金》第二场中弗里卡谴责莱茵少女时被重新引用;而在《诸神的黄昏》结尾,布伦希尔德自焚之后,莱茵少女从水中升起、取回戒指之际,该旋律也被戏剧性地再次出现。其前五个音符(节奏略作更动)构成《女武神》第三幕中布伦希尔德沉睡动机的基础。[41]该旋律的一个变体在《齐格弗里德》第二幕中成为森林小鸟的呼唤:“Hei! Siegfried”。根据德里克·库克(Deryck Cooke)的分析,莱茵少女与森林小鸟在音乐与象征上都属于“自然的无辜盟友”[42],共同体现自然世界的纯真本质。[43]
在《莱茵黄金》第一场中,莱茵女儿欢呼并迎接黄金的咏唱:“Heiajaheia, Heiajaheia! Wallalallalala leiajahei! Rheingold! Rheingold!……”是基于两个元素构成的胜利问候歌,随后在整个《指环王》四部曲中被不断发展和变化,具有多重功能。例如,欢乐的“Heiajaheia”呼声,在《莱茵黄金》第二场中被转换为暗淡的小调版本,当时洛格向诸神报告黄金被盗以及尼伯龙根权势上升之事。[44]“莱茵黄金” 的重复语句使用了与沃克琳德之歌开头相同的下行音程,此动机在后续剧情中频繁再现。在《莱茵黄金》第三场中,其小调变形成为代表阿尔贝里希以黄金打造指环后所产生的邪恶力量的动机。[45]此旋律最终象征对指环的奴役主题——在《诸神的黄昏》中,哈根因欲望而屈服于指环的控制,在召唤附庸时喊出的“Hoi-ho”即使用了同样的小调下行二音型。[46]
在《莱茵黄金》第四场结尾,当诸神开始步入彩虹桥前往英灵殿时,莱茵少女唱出哀悼:“Rheingold! Rheingold! Reines Gold!...”,该段旋律起始沿用之前的欢迎主题,但随即演变为欧内斯特·纽曼(Ernest Newman)所称的“令人难忘的失落之歌”,其悲伤情绪逐渐增强,最终被终曲的强奏管弦所淹没。[47]这一哀歌的慢板版本在《齐格弗里德》第二幕中以圆号演奏,当时齐格弗里德进入法夫纳的洞穴准备取走黄金——据库克(Cooke)指出,此哀歌意在提醒观众黄金的真正归属。[48]在《诸神的黄昏》序幕中,当“齐格弗里德的莱茵之旅”作为管弦插曲出现时,该哀歌再次以欢快节奏响起,随后旋律逐渐陷入小调的“奴役动机”,象征阴影降临。[49]
纽曼将《诸神的黄昏》第三幕第一场中莱茵少女与齐格弗里德的对唱(“Frau Sonne...”“Weilalala leia...”)形容为“优美的林中田园场景”。[50] 该段音乐动机在之前从未出现,霍尔曼(Holman)认为其暗示了少女们的诱惑性,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怀旧与疏离感,标志着整个剧情即将终结。[38]
舞台呈现
[edit]
自1876年拜罗伊特艺术节上首次演完整的《指环王》系列以来,莱茵少女被确立为以传统人类形象出现,而非美人鱼或其他超自然形态,尽管矮人阿尔贝里希曾辱骂韦尔古德为“冰冷骨刺鱼”(德语:“Kalter, grätiger Fisch!”)。[51]由于瓦格纳的舞台指示中包含大量游泳、潜水及水中体操动作,莱茵少女相关场景的舞台呈现一直是对导演与制作团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考验。[52]传统上,为实现必要的水下效果,制作方多采用背景幕布与灯光营造水域氛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受科西玛·瓦格纳及其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的影响,拜罗伊特对《指环王》系列的舞台演出奉行“压抑性保守”政策。[53]虽然其他剧院的制作曾有一定创新,但拜罗伊特直至1951年战后复兴节日才开始对《指环》的演出做出重大变革。尤其自1976年起,拜罗伊特及其他剧场的演出呈现出显著且富有想象力的创新。[53]
在1876年最初的制作中,莱茵少女被安置在半透明幕布后的推车上旋转展现,舞台机械与灯光效果由当时最著名的舞台技术专家卡尔·布兰特(Carl Brandt)设计。[54]科西玛最终批准的一项创新是用巨型、隐形的“钓鱼竿”取代了推车,将莱茵少女吊挂于其上。[55]此后,拜罗伊特剧院的演出依然沿用钢丝绳技术,直至齐格弗里德·瓦格纳及其遗孀威妮弗雷德执掌剧院至二战结束。现代制作也采用类似手法。例如,1996年芝加哥抒情歌剧院的《指环王》系列(2004–05年重演)中,莱茵少女被弹力绳悬挂于舞台上方飞行区,能自由上下潜游,符合瓦格纳原作意图。演员为体操运动员,由舞台一角的歌唱演员同步演唱[56][57]。
1951年,齐格弗里德和威妮弗雷德的儿子维兰德·瓦格纳执导的电影节,打破传统,采用简约的舞台布景,以巧妙的灯光效果取代了传统的场景和道具。莱茵少女以及其他角色均身着简朴长袍,表演中摒弃矫揉造作,使音乐和歌词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53]维兰德的创作受到阿道夫·阿庇亚(Adolphe Appia)的影响,后者在1924–25年间发表的《尼伯龙根之歌》(Notes sur l'Anneau du Nibelungen)曾被科西玛否定,认为“阿庇亚似乎不知道《指环王》早在1876年就已在此上演,因此其舞台布置是最终且神圣不可侵犯的”[55]。维兰德与其弟沃尔夫冈高度评价阿庇亚,认为“由音乐启发的程式化舞台和三维空间的实现,成为歌剧舞台改革的初始动力,合理地引领出‘新拜罗伊特’风格”。[58]
纪念《指环王》问世一百周年的拜罗伊特制作由帕特里斯·谢罗(Patrice Chéreau)执导,彻底摒弃了水下场景的设定,将莱茵少女的场景置于大型水电坝的背风处,整个剧作背景设定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59]。在《诸神的黄昏》中与齐格弗里德相遇的莱茵少女不再是“嬉戏的年轻少女”,而被塑造成“疲惫、灰白、满脸愁容且笨拙”的形象[60]。自该制作以来,“对作品的无限解释自由已成为常态”[53]。例如,尼古劳斯·莱恩霍夫(Nikolaus Lehnhoff)于1987年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制作中,将莱茵少女置于沙龙中,莱茵少女在《莱茵黄金》结尾的哀歌由洛格用留声机播放。[61]

彼得·霍尔在帕特里斯·谢罗之后执导了拜罗伊特的《指环王》制作,他于1983至1986年间上演的版本以最简单的方式展现了莱茵少女的纯真天性:她们赤裸登场[62]。基思·华纳(Keith Warner)在2004至2006年于皇家歌剧院考文特花园的《指环王》制作中采用了这一特点。一位考文特花园发言人解释说:“莱茵少女是纯真的化身,是大自然的象征——当有人出现时,她们会匆忙披上衣服以保护羞涩。”[63] 华纳借助灯光营造水下效果,而霍尔则使用了“佩珀幽灵”(Pepper’s ghost)幻象:通过45度角的镜子使莱茵少女在浅水盆中水平游泳时,观众却看到她们垂直游动的视觉效果[64]
尽管莱茵少女的戏份相对较少,但许多著名歌唱家曾担纲此角色,这些歌唱家多以演唱瓦格纳及其他歌剧中的主要角色闻名。1876年拜罗伊特首演时,莉莉·莱曼(Lilli Lehmann)首次完整演唱了沃格琳德一角[65]。二战后1951年拜罗伊特节日剧院重新开放时,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担任了该角色[66]。其他拜罗伊特的莱茵少女歌唱家还包括1965至1967年间演唱韦尔贡德的海尔加·德内施(Helga Dernesch)[67]。洛特·莱曼(Lotte Lehmann)则曾在1912至1914年汉堡国家歌剧院及1916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唱韦尔贡德[68]。有录音的莱茵少女歌唱家包括为富特文格勒(Furtwängler)及意大利广播公司(RAI)录制的塞娜·尤里纳茨(Sena Jurinac)[69],为乔治·索尔蒂(Georg Solti)录制的露西亚·波普(Lucia Popp)与格温妮丝·琼斯(Gwyneth Jones)[70],以及为卡拉扬(Karajan)录制的海伦·多纳斯(Helen Donath)和埃达·莫泽尔(Edda Moser)[71]。
参见
[edit]挪威神话中埃吉尔和兰的九个女儿,波浪少女和化身大海的女儿
解释说明
[edit]a. Mowatt 将“my sister lied”翻译为原文中的 MHG muome[4],即现代德语 Muhme,意为“(母系)姨妈”。
b.《尼伯龙根之歌》的情节中并未具体说明精灵的数量。文中提到了两个名字,并暗示可能还存在第三个。
c.例外是 Fasolt 和 Fafner,他们只彼此是亲属;以及独自一人的Woodbird.
引用
[edit]- ^ Gutman,第 634 页
- ^ a b Holman,第 174 页
- ^ a b cooke(1979),第174页
- ^ Lachmann,第 179 页
- ^ 第 1524–48 节,Ryder,第 286–289 页
- ^ 第 1528–54 节,Mowatt,第 142–143 页
- ^ Mage,第 66 页
- ^ Edwards,第 235 页,第 146 页注释。
- ^ a b Newman,第 464 页
- ^ Cooke(1979),第138-140页
- ^ a b Cooke(1979),第138页
- ^ Cooke(1979),第140页
- ^ a b Sabor 第 91-2 页
- ^ 父亲……巧妙地命令我们守护明亮的宝藏……”:《莱茵黄金》第一场中的弗洛希尔德(第26页)
- ^ a b c Holman,第 173-75 页
- ^ a b c Spencer 第 31 页
- ^ Cooke(1979),第7页
- ^ Shaw,第11页
- ^ Holman,第 175 页
- ^ 莱茵黄金,第一场
- ^ Mann,《莱茵黄金》第44页
- ^ 《诸神的黄昏》,第三幕第一场
- ^ 《诸神的黄昏》,第三幕第三场
- ^ Cooke(1979),第244页
- ^ Mann,《莱茵黄金》,第85页
- ^ 《诸神的黄昏》第三幕第三场结局
- ^ Holman,第 399-402 页
- ^ Mann,《莱茵黄金》第16页
- ^ Mann,《莱茵黄金》第17页
- ^ Mann,《莱茵黄金》第18页
- ^ Mann,《莱茵黄金》第20页
- ^ Holman,第 49 页
- ^ Holman,第 56 页
- ^ a b Mann,《诸神黄昏》,第 14 页。p 75
- ^ Holman,第98页
- ^ a b Mann,《诸神黄昏》,第 14 页。 p 91
- ^ Holman,第 102 页
- ^ a b c Holman,第 176 页
- ^ Osborne,第253页
- ^ North p.16
- ^ Cooke(1967年音频)例25
- ^ Cooke(1967年音频)例23
- ^ Holman,第229页
- ^ Cooke (1967年音频),例30
- ^ Cooke (1967年音频),例34-35
- ^ Cooke (1967年音频),例37-38
- ^ Newman,第518-559页
- ^ Cooke (1967年音频),例27–28
- ^ Newman,第 629 页
- ^ Newman,第 655 页
- ^ 莱茵黄金,第一场
- ^ 参见剧本,《莱茵黄金》,场景 1,诸神的黄昏,第三幕场景 I
- ^ a b c d Holman,第 373-76 页
- ^ Sabor 第 167 页
- ^ a b Sabor 第 172页
- ^ Holman,第 390 页
- ^ Weber, W. (2004年10月2日)。“莱茵少女变成蹦极者”。《纽约时报》 。 2008年4月29日检索。
- ^ 1955 年拜罗伊特音乐节节目单引用自 Sabor 第 201 页
- ^ Holman,第 381 页
- ^ 汉斯·舒尔曼(Hans Schürman,1980),《帕特里斯·谢罗(Patrice Chéreau)制作的《诸神的黄昏》注释概要》(拜罗伊特音乐节)。该书由飞利浦唱片公司(Phillips)出版,作为1980年音乐节制作录音的节目单
- ^ Sabor 第204页
- ^ Henahan, D (1983年7月27日)。《纽约时报》
- ^ Alleyne, R (2004年12月18日)。 "Rhinemaidens in the nude make Wagner a sell-out at the ROH"Daily Telegraph. London. Retrieved 9 April 2008.
- ^ Sabor p.192
- ^ Newman, p. 474
- ^ Wagner Society Library Information Wagner Societ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May 2008. Retrieved 9 October 2008.
- ^ Randel, p. 210
- ^ Gary Hickling."The Lotte Lehmann Chronology".Lotte Lehmann Foundation.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5 April 2010. Retrieved 5 June 2010.
- ^ Sabor, pp. 228–29
- ^ Sabor, p. 230
- ^ CD recording DG 457 781 2 1998
参考书目
[edit]- 库克,德里克(Deryck Cooke)(1979年)。《我目睹了世界的终结》(I Saw The World End)。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315318-9。
- 库克,德里克(Deryck Cooke)(1967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导言》(CD)(An introduction to Der Ring des Nibelungen)。德卡唱片公司(The Decca Record Company)。
- 多纳特,海伦(Helen Donath)与莫泽,埃达(Edda Moser)(1998年)。《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CD,重制版)。德国留声机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编号 457 7812/G/OR2。
- 多宁顿,罗伯特(Robert Donington)(1963年)。《瓦格纳的〈指环〉及其象征》(Wagner's 'Ring' and its Symbols)。伦敦:费伯出版社(Faber and Faber)。
- 爱德华兹,西里尔(Cyril Edwards)译(2010年)。《尼伯龙根之歌:尼伯龙人之歌》(The Nibelungenlied: The Lay of the Nibelungs)。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923854-5。
- 古特曼,罗伯特(Robert Gutman)(1971年)。《理查德·瓦格纳:其人、其思想与其音乐》(Richard Wagner: The Man, His Mind, and His Music)。伦敦:企鹅图书公司。ISBN 978-0-14-021168-9。
- 霍尔曼,J.K(2001年)。《瓦格纳的〈指环〉:听众指南与对照索引》(Wagner's Ring: A Listener's Companion and Concordance)。波特兰:阿玛迪斯出版社(Amadeus Press)。ISBN 978-1-57467-070-7。
- 拉赫曼,卡尔(Karl Lachmann)编(1841年)。《尼伯龙之苦与哀歌:依最古老传本》(Der Nibelunge noth und Die klage: nach der ältesten überlieferung)(德文,第二版)。柏林:G. Reimer。第197页。
- 马吉,伊丽莎白(Elizabeth Magee)(1990年)。《理查德·瓦格纳与尼伯龙根》(Richard Wagner and the Nibelungs)。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Clarendon Press)。ISBN 978-0-19-816190-5。
- 曼恩,威廉(William Mann)(1964年)。《莱茵的黄金:英文翻译/导言/梗概》(Das Rheingold: English Translation/Introduction/Synopsis)。伦敦:考文特花园之友会(Friends of Covent Garden)。
- 曼恩,威廉(William Mann)(1964年)。《诸神的黄昏:英文翻译/导言/梗概》(Götterdämmerung: English Translation/Introduction/Synopsis)。伦敦:考文特花园之友会。
- 莫瓦特,D.G. 译(1962年)。《尼伯龙根之歌》(The Nibelungenlied,含导言与注释)。伦敦:J M Dent。
- 莫瓦特,D.G. 译(2001年)。《尼伯龙根之歌》(The Nibelungenlied)。纽约米尼奥拉:多佛出版社(Dover)。第142–143页。ISBN 9780486414140。
- 纽曼,欧内斯特(Ernest Newman)(1949年)。《瓦格纳之夜》(Wagner Nights)。伦敦:普特南出版社(Putnam)。
- 诺斯,罗杰(Roger North)(1985年)。《〈莱茵的黄金〉——音乐》('The Rheingold'—The Music),载于《瓦格纳:莱茵的黄金》(Wagner: The Rhinegold/Das Rheingold),英国国家歌剧指南第35卷。伦敦:约翰·卡尔德出版社(John Calder Publishers Ltd.),第15–30页。ISBN 978-0-7145-4078-8。
- 奥斯本,查尔斯(Charles Osborne)(1992年)。《瓦格纳歌剧全集》(The Complete Operas of Wagner)。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出版社(Victor Gollancz)。ISBN 978-0-575-05380-9。
- 兰德尔,多恩·迈克尔(Don Michael Randel)(1996年)。〈海尔加·德尔内施〉(Helga Dernesch),载《哈佛音乐传记词典》(The Harvar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usic)。美国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ISBN 978-0-674-37299-3。
- 萨博,鲁道夫(Rudolph Sabor)(1997年)。《理查德·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指南》(Richard Wagn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a companion)。伦敦:Phaidon出版社。ISBN 978-0-7148-3650-8。
- 肖伯纳,乔治·伯纳德(Bernard Shaw)(1967年)。《完美的瓦格纳信徒》(The Perfect Wagnerite)。伦敦:多佛出版有限公司(Dover Publications Ltd.)。ISBN 978-0-486-21707-9。
- 赖德,弗兰克·格莱斯纳(Frank Glessner Ryder)译(1962年)。《尼伯龙之歌:中高地德语〈尼伯龙根之歌〉的韵文译本》(The Song of the Nibelungs: A Verse Translation from the Middle High German Nibelungenlied)。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出版社。第288–289页。
- 斯宾塞,斯图尔特(Stewart Spencer)(1985年)。《〈指环〉的语言与来源》(The language and sources of the Ring),载《瓦格纳:莱茵的黄金》(Wagner: The Rhinegold/Das Rheingold),英国国家歌剧指南第35卷。伦敦:约翰·卡尔德出版社。第31–38页。ISBN 978-0-7145-4078-8。